《海谣》以海洋为意象载体,通过潮汐、礁石、渔火等典型意象群构建出深邃的抒情空间。歌词中反复出现的"浪"既是自然力量的具象化,又隐喻着生命中的无常与冲击,而"永不熄灭的渔火"则形成强烈对照,昭示着黑暗中永恒的人性微光。贝壳里藏着的古老传说与船歌里飘荡的乡音形成时空叠印,将个体记忆升华为集体文化基因的传承。在艺术表现上,采用海浪般的循环韵律结构,使"潮涨潮落"的自然节律与"聚散离合"的生命节律形成同构,而"咸涩的海风"等通感修辞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物质形态。歌词最终抵达的并非简单的怀旧或感伤,而是在承认永恒缺憾的前提下,展现人类面对浩瀚时空时依然执着歌唱的精神姿态。这种创作意识既包含对传统渔歌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,也透露出对存在本质的哲学思考——如同不断拍打岸线的浪花,所有寻找归宿的旅程本身即是归宿。